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 饶俊华
近日,演员李现的观鸟“作业”引发社会关注。在社交媒体上,李现分享了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拍摄的苍鹭、喜鹊、凤头鸊鷉、鸳鸯等鸟类。
在新疆,也有一群观鸟人默默行动多年——他们手中的长焦镜头对准天空与湿地,记录鸟类翩跹身影的同时,更将守护这些自然精灵的使命深深嵌入每一次快门声中。
2004年,“新疆观鸟群”成立时,成员仅十余人。昨日,“新疆观鸟群”的创建者、资深观鸟人苟军感慨道,他参与和见证了这个群如迁徙的鸟群般壮大,群成员已近400人,遍布全疆各地。
大家从最初仅用望远镜肉眼观察的简单记录,到如今肩扛相机、手持观鸟日志,发展成为新疆鸟类研究的科研外援,更成为了鸟类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
南湖市民广场,新疆观鸟人夏咏正在观察水鸟。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 饶俊华 摄
镜头内 从“看见”到“守护”
“在对岸湖边,绿头鸭妈妈带着几只小鸭子……”在南湖市民广场,不少市民在湖畔悠闲漫步,夏咏却举着长镜头,专注盯着镜头里的画面:一只绿头鸭在水面游弋,身后跟着两只“小宝宝”,边追着妈妈,边嬉戏着往前游。
观察了一会,夏咏说,南湖市民广场的生态环境很好,鸟类很多,是观鸟人常来的地方,据多年观察,不止有绿头鸭在这里繁殖,她和鸟友连续3年拍到凤头鸊鷉在此繁殖,去年甚至有人拍到了3对凤头鸊鷉和幼鸟。除此之外,这里还可以看到家燕、普通雨燕、红嘴鸥、欧乌鸫、欧亚大山雀、灰蓝山雀、新疆歌鸲、白鹡鸰等数十种常见的新疆鸟类。
夏咏是全国燕及雨燕调查项目新疆区域负责人,和苟军一样,她是最早加入“新疆观鸟群”的成员之一,更是一名有着20多年经验的观鸟人。
“有时为了拍一只鸟,在湖边蹲守一整天都是常态。”夏咏说,她从30岁开始观鸟,她和鸟友们足迹遍布乌拉泊水库、柴窝堡湿地、南山、青格达湖、乌伦古湖、艾比湖、博斯腾湖等地。
夏咏回忆,她最开始接触观鸟,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孩子小等原因,想周末到户外舒缓一下心情,就与朋友相约去了南山天文台,白天观鸟,晚上观星。那是她第一次发现,望远镜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猛禽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甚至能观察到鸟儿羽翼的扇动。
一次,在青格达湖猛进水库,当她第一次清晰观察到黑翅长脚鹬时,她惊呆了,“太漂亮了!是个大美女,红嘴,大长腿,黑白两色羽毛,体态轻盈如少女。”夏咏说,这和她脑海里仅限于麻雀、鸽子等鸟类的认知完全不一样,“没想到鸟儿也能如此漂亮。”这让她对观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夏咏认识了苟军等志同道合的朋友,苟军建立了“新疆观鸟群”,大家每周末都会相约去湿地或公园观鸟。2005年开始,夏咏为了更加准确辨识鸟类,不只是用望远镜“看鸟”,她也像其他鸟友一样,买了各种长、短焦镜头等拍摄装备,开始记录新疆鸟类的精彩时刻。
鸟友们把拍到的照片发到观鸟群里共享、交流,随着拍到的鸟类越来越多,大家把在全疆各地拍到的鸟类照片上传到“新疆鸟类”网站。
随着观鸟群体的迅速扩大,苟军发现,有个别观鸟人为了拍摄精彩画面,拿录音引诱鸟儿靠近,甚至有人将鸟儿控制起来拍摄。“我们一旦发现这种行为,都会出面制止,观鸟群里专门公布了观鸟公约。”苟军说,公约要求“拍摄照片和影像时不得引诱和驱赶鸟类,不伤害、不破坏、不干扰鸟类的生息繁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鸟类专家马鸣也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文明观鸟,不能为了拍摄画面而破坏鸟巢周围环境,尤其是用幼鸟做“诱饵”这种行为十分恶劣,甚至会影响鸟类正常繁殖。
“当观鸟不再仅止于‘看见’,每一次快门都成为守护行动的起点。”苟军认为,新疆观鸟人都会自觉履行观鸟公约,健康观鸟,还鸟儿一个自由生存的家园,这对鸟类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镜头外“民间外援”的科研力量
新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天然分布的鸟类已经超过500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
目前,在“新疆鸟类”网站,鸟友们已上传了新疆的477种鸟类图片,占全疆鸟类总数约95%,上传图片数量44793张,为区域鸟类分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图片及数据资源。夏咏在该网站上传了356种鸟类照片,总数6914张,其中她拍摄的北极鸥是2016年新疆鸟类新记录。
“被确认为新疆鸟类新记录的那一刻,心情异常激动。”夏咏至今记得当年拍到北极鸥的情形。2016年元旦,她得知石河子有长尾鸭,这种鸟比较稀少,于是与鸟友相约去观鸟。1月2日,她和鸟友来到了石河子大泉沟水库。“我们在远处用镜头观察时,突然发现了一只鸥类鸟,但这只鸟和其它鸥类不一样,羽色是没见过的。”夏咏说,在水库边雪地上,一只通体浅棕色羽毛,羽毛上遍布深色圆点的鸥类鸟,和全身黑白分明的普通鸥类形成鲜明对比,夏咏赶紧拍下它在雪地上踱步和飞翔的画面。
回到乌鲁木齐后,她把照片发给鸟友们分享,经过查阅资料确定是北极鸥。北极鸥主要栖息于北冰洋沿岸及其附近岛屿,体型与渔鸥相差不大,都属于大型鸥类,北极鸥繁殖于北冰洋沿岸和岛屿,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北极地区,越冬向南飞至低纬度沿海区域,也会聚集在内陆大湖泊周围。在中国东北部的沿海地区为偶见冬候鸟,这是在新疆首次记录到北极鸥的影像。
“我们的力量有限,这些年里,全疆各地鸟友的加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素材。”马鸣说,他从事多年鸟类研究,深刻体会到鸟友们的力量,新疆观鸟人不仅仅是观鸟、拍鸟,还参与到了鸟类保护、记录和发现中来,鸟友们已经与他们的鸟类研究有了合作,共同记录、研究新疆鸟类。最近几年,观鸟的人越来越多了。
新疆林业科学院自然保护地与野生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宣龙介绍,20多年来,新疆鸟友们共计发现白兀鹫、侏鸬鹚等20种中国鸟类新记录、66种新疆鸟类新记录,其中有6种中国鸟类亚种新记录,这为新疆鸟类的研究带来很大帮助。
苟军说,“新疆观鸟群”成立以来,鸟友们在全疆开展了野外观鸟巡护活动,拆除鸟网、劝阻捕鸟、救助救护鸟类等数百起,救助过雁鸭类、鸻鹬类、鸣禽类等野生鸟类。自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牵头组织启动“保护候鸟、志愿者护飞行动”后,新疆鸟友们也积极组织申报在新疆候鸟迁徙通道的停歇地和栖息地开展候鸟护飞活动。
鸟友们观测到的鸟类新记录越来越多,也生动证明了新疆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后继者“新鲜血液”加入观鸟队伍
“这是我拍到的大鸨、白头硬尾鸭、凤头鸊鷉……”7月5日,周默点开电脑里的一个文件夹,里面是数千张鸟类照片,共记录了180余种鸟类,这是她到新疆后近一年时间观鸟的收获。
周默,1994年出生,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工作了7年,去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读研。
周默说,她大四时有一台相机,出门会拍些花草,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一位观鸟人,发现观鸟也很有趣,然后就开始学习观鸟。
“后来读过一本关于鸟类的科普书籍,发现作者在新疆生地所就读过,并且进行金雕的繁殖生态研究,那个时候就暗下决心如果读研就选择生地所。”周默说,得知自己被新疆生地所录取时,家人也很支持,去年9月,她带着梦想来到了乌鲁木齐。
一开始,每到周末,周默就会乘坐公交车去各个公园观鸟,后来认识了夏咏等观鸟前辈,于是时常结伴同行。
周默说,大鸨是她的研究对象,波斑鸨是课题组在木垒站常年监测的物种。今年5月,在导师指导下,她和课题组同学一起去塔城调查大鸨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大鸨性情机警,非常怕人,多数情况下在离人几百米时就会惊飞。周默和同学们到大鸨栖息地的山前就停下了,然后寻找起伏地带,架起单筒搜寻大鸨的身影。
“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大鸨,还是求偶的难得一遇的场面。”周默说,她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时,很快发现远处有一只体型很大、脖颈粗壮的雄性大鸨,正向上竖起尾羽,展示雪白的尾下覆羽,这是求偶姿态,她推测周围应该有雌鸨。镜头移动,果然,不远处有一只正在低头觅食的雌鸨,雌鸨对“追求者”的热情表现不为所动,雄鸨只好在附近不停地昂首踱着小步走动,偶尔停下觅食,此次求偶失败。
第二天一大早,周默一行又到原处观察,却惊奇地发现,竟有7只大鸨在此处聚集。
此前求偶失败的雄鸨并未灰心,而是更加狂热而兴奋地“炫耀”自己的“身材”:两侧的飞羽翻转露出雪白羽毛,喉部的栗色繁殖羽张开,颈部扩张,显得矫健挺拔。远看去,雄鸨在绿色农田的背景下极为洁白、靓丽。“这种珍贵的场景,可能今后都很难遇到。”周默几人很激动,都赶紧拍下大鸨的身影。
周默表示,她希望毕业后继续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调查工作,也会继续观察更多的新疆鸟类。
夏咏说,近年来,新疆观鸟队伍中渐渐加入了像周默这样的“90后”“95后”年轻人,他们在全疆各地,也在为鸟类保护作出自己的努力。鸟友们会经常联合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相关单位,以保护野生鸟类为主题举办“爱鸟周”宣传活动,鼓励广大市民及学生积极参与,了解鸟类的基本知识,增强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驰盈配资-驰盈配资官网-网上配资门户-股票配资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